三野名将王必成将军授衔风波始末象泰配资
1955年9月27日,在庄严的中南海怀仁堂,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首次授衔仪式。在这场历史性的典礼上,战功赫赫的三野名将王必成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。为了这场盛典,所有将领都提前收到了授衔通知,以便订制合身的将军礼服。当王必成得知自己被评为中将时,这个结果本在他的预期之内,心中自然感到欣慰。然而,当获悉老战友叶飞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消息后,这位素来耿直的将领内心泛起了波澜。
王必成的军旅生涯可谓战功卓著。在解放战争时期,他担任第25军军长,在粟裕司令员的指挥下,先后参与指挥了苏中七战七捷、孟良崮战役、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,以敢打敢拼、勇猛果敢的作战风格闻名全军。这位性格率真的将领原本对自己的军衔并无异议,但当得知与自己齐名的\"叶王陶\"组合中的叶飞获得更高军衔时,他内心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感。要知道,在第三野战军系统内,\"叶王陶\"(叶飞、王必成、陶勇)是并称的三位虎将,都是粟裕麾下最得力的战将,各自统领着精锐的王牌部队。
展开剩余74%这种心理落差让王必成辗转难眠。他反复思量:既然在战争年代三人并驾齐驱,为何在授衔时要有高低之分?特别是另一位老战友陶勇也同获中将军衔,唯独叶飞高出一级。经过多日思考象泰配资,王必成最终决定向老上级谭震林反映情况。谭震林在第三野战军系统中威望极高,被尊称为\"谭老板\",曾担任野战军副政委,其革命资历甚至比粟裕还要深厚。
在向谭震林汇报时,王必成详细陈述了自己的理由:首先,他在1952年7月就已升任浙江军区司令员,这一职务评上将并不为过;其次,他与叶飞长期担任同级干部,且入党时间(1930年)比叶飞还早两年;第三,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,1953年曾代理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,并荣获朝鲜政府颁发的勋章,而叶飞却未曾赴朝作战。谭震林素来重情重义,听完王必成的陈述后,认为确实有一定道理,便亲自去找负责评衔工作的罗荣桓元帅反映情况。
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二人意料。罗荣桓元帅不仅没有采纳建议,反而严肃批评了谭震林:\"作为老同志,在这种集体工作中不该带这个头!评衔是经过全面考量的,不能因为个别人就改变结果!\"谭震林将这一结果转告王必成时,不无遗憾地表示:\"这次是我没面子了。\"听闻此言,王必成顿时羞愧难当。他意识到自己一时意气用事,连累老上级挨批评,连连向谭震林致歉。冷静下来后,王必成也终于想通,确实不该与叶飞比较军衔。
事实上,叶飞的资历确实比王必成更为深厚。王必成所说的\"与叶飞同级\",主要是指抗日战争时期。1940年,两人同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下属的纵队司令,后又同为新四军第一师的旅长(叶飞、王必成、陶勇都是如此),这一时期他们确实是平级关系,\"叶王陶\"的称号也由此而来。
但深入比较就会发现:在红军时期,叶飞曾任闽东独立师师长,而王必成最高只担任过红89师副师长;解放战争后期,叶飞升任三野第10兵团司令员,而王必成长期担任纵队司令、军长,后虽晋升兵团副司令,但与叶飞仍有差距。因此,从整体资历来看,王必成的理由确实有些以偏概全。
罗荣桓元帅的批评也确有道理。在五十年代的评衔工作中,总干部管理部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考量,基本保证了公平公正。像王必成这样因个人想法就向上反映的做法确实不妥。值得一提的是,王必成将军虽然性格耿直,但绝非自私之人。
在第三野战军内部,王必成以正直仗义著称。1958年粟裕受到错误批判时,王必成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挺身而出,不顾个人安危为老上级仗义执言,在军内赢得广泛赞誉。他与叶飞、陶勇的深厚友谊也并未因这次授衔风波受到影响。\"叶王陶\"三将的威名,至今仍在军史上传为佳话。
这段历史插曲生动展现了开国将领们的真性情,也反映了当时评衔工作的严谨性。王必成将军最终能够正确看待这一问题,展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觉悟和胸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