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9月27日,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军授衔仪式在北京中南海隆重举行。在这次授衔中,共有55位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(其中李聚奎和王建安为后期补授),赖传珠将军便是其中之一。鲜为人知的是,就在授衔仪式前24天的9月3日,中央领导经过慎重考虑金配资,认为上将名额偏多,要求总干部管理部重新审核名单,看能否减少两个名额。
当时总干部管理部由罗荣桓元帅担任部长,赖传珠和徐立清分别担任第一、第二副部长。按照分工,罗帅主要负责中将和上将军衔的评定工作,而少将和校官的评定则由赖传珠主持,徐立清协助。在授衔仪式即将举行的紧要关头,中央突然提出缩减名额的要求,这给总干部管理部带来了巨大压力。因为无论将哪位功勋将领的军衔降低,都显得极不合适。经过深思熟虑,赖传珠和徐立清两位副部长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:他们主动提出自降军衔,申请改授中将,以此解决名额问题。
展开剩余70%这两位将军的提议完全出于公心,体现了崇高的奉献精神。然而他们的上级罗荣桓元帅却持反对意见,认为这种做法不够科学合理,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得力助手受委屈。但赖传珠和徐立清态度坚决,他们认为这是主动降低自己的军衔,完全有理由坚持己见。最终,这个难题被提交到中央讨论。
经过中央领导集体研究金配资,决定批准徐立清降为中将,但坚持保留赖传珠的上将军衔。这主要是因为赖传珠的资历实在太过深厚,降衔实在说不过去。至于减少两个名额的问题,最终通过以下方案解决:除了徐立清降为中将外,贺龙元帅也大公无私地提出将自己的外甥廖汉生降为中将。这样,原本的56人名单最终调整为54人。
可能有读者会注意到,1955年实际授衔的上将人数是55人,这与前文所述存在出入。这个差异源于9月16日的最终讨论:考虑到贺炳炎作为红二军团的重要代表,中央决定破格将其由准兵团级提升为上将军衔。贺炳炎因此成为唯一一位准兵团级上将,这个决定是在最后时刻才敲定的。
那么,赖传珠将军的资历究竟有多深,让中央领导如此坚持要授予他上将军衔呢?这要从他的革命经历说起。早在红军时期,赖传珠就加入了由毛泽东和朱德创建的红四军,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在红军时期,赖传珠就担任过红一方面军第一师政委,与后来同样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李聚奎师长平级。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赖传珠先后担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和第13兵团的政治委员。作为当时我军最强大的战略力量,四野的兵团政委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理所当然的。
正是基于这些客观事实和主观考量,中央领导坚持要授予赖传珠上将军衔。令人痛心的是,这位德才兼备的将军在1965年因急性肝炎在沈阳逝世,年仅55岁。当时担任沈阳军区政委的赖传珠将军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,毛泽东主席悲痛不已,手中的书都掉落在地。为表达对这位功勋将领的崇高敬意,空军特别派出4架战机为运送将军骨灰的专机护航。周恩来、徐向前、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赖传珠上将的追悼会,向这位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将军作最后告别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