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军在华北地区推行残酷的\"治安强化\"政策的同时景逸策略,在苏北、苏中发动了大规模的\"扫荡\"行动,而在苏南地区则精心策划了更为阴险的\"清乡\"计划。这种所谓的\"清乡\"行动虽然与常规\"扫荡\"有相似之处,但其手段更为毒辣,目标更为明确。日军不仅动用军事力量,还配合政治手段,妄图通过建立伪政权、实施保甲制度等方式,彻底控制苏南地区的每一寸土地,实现长期稳固的占领。
1941年夏,日军将第一期\"清乡\"的矛头直指富庶的苏常太地区(苏州、常熟、太仓)。为实施这一计划景逸策略,日军调集了三千余名精锐部队,并纠集了一万五千余名伪军和伪警察,总兵力达到惊人的一万八千人。此时,新四军已完成重建工作,苏南部队整编为第六师,由谭震林担任师长兼政委,下辖第十六、十八两个旅。虽然谭震林在获得日军即将\"清乡\"的情报后立即展开紧急部署,但由于时间仓促,各项反\"清乡\"准备工作尚未完全到位,敌人的铁蹄就已踏入了苏常太地区。
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,第六师采取了内线坚持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传统反\"扫荡\"战术。在内线,约八百余名新四军战士坚守苏常太地区。他们最初主动出击,试图拔除日军据点,但因兵力过于悬殊,多次进攻均告失败。随后部队被迫化整为零,分散活动,希望寻找战机重新集结。然而,日军构筑了严密的封锁线,加之苏南水网密布,河道纵横,没有船只寸步难行,部队不仅无法集中作战,就连相互联系都变得异常困难。
展开剩余52%与此同时,在外线作战的十六旅和十八旅取得了一定战果,连续攻克了十余个日军据点。但狡猾的日军不为所动,坚持\"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\"策略,不仅没有抽调兵力增援外线,反而将更多部队投入内线\"清乡\",导致苏常太地区的局势急剧恶化。日军在占领区建立伪政权,实施连坐制度景逸策略,挨家挨户清查户口,使得新四军的活动空间被不断压缩。
眼见形势危急,师部果断下令内线部队和地方干部立即突围,向澄锡虞地区(江阴、无锡、虞西)转移。原本在苏常太地区活动的十八旅因无法立足,被迫先撤至丹北地区,后渡江进入苏北的江都、高邮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。至此,苏南新四军主力仅剩下在澄锡虞地区坚持斗争的十六旅。
1941年9月,日军调集重兵进犯澄锡虞地区,展开了第二期\"清乡\"。此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,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已显捉襟见肘。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,日军借鉴了在华北的作战经验,改变了以往\"边缘蚕食\"的渐进策略,转而采用\"跃进蚕食\"的突袭战术。他们集中优势兵力,采取远程奔袭、分进合击的战术,专门针对新四军的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实施打击。这种战术在当月取得明显效果,新四军指挥系统接连遭到日军偷袭,多名高级指挥员不幸牺牲或被俘,部队遭受重大损失。
(塘马血战(1)连载景逸策略,待续......)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