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可能都有一个疑问,在那么多功勋的部队里金谷子,为什么要把镜头一次次地对准杨靖宇支队的那面战旗?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得先从一场几乎被遗忘的、惨烈的“败仗”说起。
杨靖宇支队
一、 一场“打输了”的战争我们通常说的抗日战争,指的是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。
但在这之前,从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开始,一片辽阔的土地上,另一场战争早已打响,那就是“东北抗日战争”。
这是一场几乎与关内战场完全隔绝的战争,没有支援,没有后方,没有统一指挥。
展开剩余84%如果我们把它单独拎出来看,从纯军事角度讲,我们“输”了,而且输得很惨烈。
数字不会说谎:
1936年,东北抗联鼎盛时期,有3万多人。到了1940年底,只剩下不到一千人。
1943年,残部退入苏联整编时,仅剩380人。三万人的队伍,存活率,百分之一。
军级以上干部牺牲40余人,11个军的军长,7人战死,2人叛变。
高层干部,几乎损失殆尽。
二、 在无尽的“苦寒绝境”中,他们选择了战斗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惨?
因为东北抗联面对的是“苦寒绝境”难度的战场。
关内战场所有的苦,他们都有,而且被放大了无数倍。
孤独:关内的战士,再难,也知道全国都在抵抗金谷子,能听到其他战场的消息。
而抗联,完全被隔绝在冰天雪地里,听不到同志的声音,看不到胜利的希望。
寒冷: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,是东北战场致命的敌人之一。冻伤、坏疽是家常便饭,很多人不是死于战斗,而是死于这无边的寒冷。
饥饿:日本人为了断绝抗联的补给,搞“集团部落”,把老百姓圈起来,严格限制粮食。
抗联战士们,能吃的只有草根、树皮,甚至棉絮。
绝望:仗打到最后,所有人都明白,靠他们这几百人,不可能把日本人赶出东北。
胜利,遥遥无期,甚至可以说,毫无可能。
杨靖宇(在原籍拍摄)
在这样的绝境里,投降,似乎是“理性”的选择。可他们没有。
三、杨靖宇:一个民族意志的脊梁杨靖宇将军的牺牲,就是这支部队的缩影。
他牺牲时,被上百敌伪军围困在山坳里,几天没吃一粒米,
肚子里全是草根、树皮和棉絮,发着高烧,身边是齐腰深的大雪。
人劝降,只要杨靖宇他点个头,马上就能吃饱穿暖,高官厚禄。
他是抗联的旗帜,他一投降,东北的抗战精神就倒了一半。
可他的枪声,一直响到了生命最后一刻。
本人残忍地解日本庆祝射杀杨靖宇剖了他的遗体搜图,想看看这个中国人到底靠什么支撑着。
结果,他的胃里,没有一粒粮食。只有无法消化的草根、树皮和棉絮。
这个发现,连毫无人性的侵略者都感到了恐惧。
为了纪念他,他牺牲的地方,从蒙江县,改名为靖宇县。
四、 “失败”的意义:我们为何需要这14年搜图回到一开始的问题,我们为什么要给这样一支“失败”的部队如此高的荣誉?
(一)因为他们,我们才能挺直腰杆说,我们的抗战,是14年,不是8年。
从1931年日本人踏上我们国土的那一刻起,这片土地上就从未停止过抵抗。如果“九一八”后万马齐喑,我们今天还有什么资格说“14年抗战”?抗,谁在抗?战,谁在战?是东北抗联,用他们的血和命,填满了从1931到1937年的这段历史空白。他们是中国人不屈血性的铁血证明。
(二)因为他们,丈量出了一个民族精神的标高。
胜利的凯歌固然动人,但绝境中的坚守,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伟大。
杨靖宇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告诉全世界:
即便毫无胜利的希望,即便失败已成定局,中国人也不会放下武器。
他们展示了,为了抵抗侵略,我们的民族意志可以有多顽强。
这种在必败之局中,依然向死而战的决心,比任何一场胜利都更加光芒万丈。
所以,那面战旗得到的每一个镜头,都不是凭空而来的。那是3万忠魂,用14年的孤独与坚守,
用零下40度的严寒,用塞满草根树皮的肠胃,用流尽的最后一滴血,换来的国家无上敬意。
他们是失败的英雄金谷子,但他们的失败,是我们整个民族,光芒万丈的勋章。
发布于:江苏省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